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发布《一流造船大学研究报告》,力争建校百年争取进全国百强!

[复制链接]

51

主题

63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5:2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流造船大学研究报告
2033年建校百年进全国百强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刊登了《一流造船大学研究报告》,对江苏科技大学建设“一流造船大学”的内涵、指标及路径思考进行了一系列剖析与思考,在校友圈引发了强大争议。
有校友指出目前国内造船业不景气,而且镇江市、张家港市纷纷将汽车产业列为本市支柱产业的情况下,学校一味发展涉船专业,撤销车辆工程专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全方位压往涉船专业,这样得定位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欠考虑的,而且一所大学过分依赖单个小众化行业、产业,对于一所真正意义上得大学来说也是不妥的。
此外也有部分其他学院得毕业校友感到失望与担忧,他们认为学校以船舶为特色,因此立足船舶发展无可厚非,而且因此争取了两大船舶集团共建都是好事。可是作为一所大学,即便是有船舶特色背景,也不能忽略学科的系统化、渗透性,那么在全面建设“船大”得进程中其他非涉船系理工科学院如何发展定位?经管外院公管等人文社科学院扮演怎样的角色?一流造船大学也应该明确其他学院在这个目标中的地位是什么?,况且目前大多数同学并不了解一流造船大学的具体内涵,在校友圈、师生圈都对这一目标产生了相当大的对抗与误解。
当然,校友们毫无意外地都对这份报告数据采集的模式,样本的选择感到疑惑,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一份合格的研究报告,甚至只考虑了部分“小道”性质的排行榜。而且里面对于涉船涉海的理解从概念上来讲就是有偏颇,如何利用学校得的船舶行业背景实现学科得系统化升级,似乎这份报告讲的并不够清晰。
不过,也有校友对学校走小众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做法表示理解,他们觉得学校这十年来一直在大幅度走下坡路,这次得报告也看出了学校得忧虑与决心,只要学校有魄力下决心去做一些变革,就一定会摆脱目前得窘境,未来得以更好得发展。然而,他们也有一丝疑虑,在报告中一方面全校一半得资源向涉船专业倾斜,忽略了目前行业、学科发展系统性得问题。
另一方面,从“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的大学战略到如今“一流造船大学”理念的出台,无不是随着领导人得更迭而变换,朝令夕改得隐患依然无法排除。所以,未来江苏科技大学是走“特色型一流造船大学之路”还是“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得国内一流大学之路”,对于大多数校友来说仍观望态度。此外,在目前船海对于全国乃至全校来说并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校内蚕研所、材料、经管均有博士点,而船海无博士点,而且中船工业集团八大高层有两位出自经管学院,这样的软实力对比实在尴尬),甚至在这份报告中也承认“一流造船大学目前名不符实”。
在校友群中,由于近期船企不景气,多家船企濒临绝境,甚至连船海本专业毕业的校友都在呼吁学校要理性定位,多为学生考虑。而其它学院的校友对学校发展理念更是出乎意料的反弹。在报告中,为了缓和矛盾和隔阂,里面也提及了未来发展人文、艺术学院的语句。
整个报告通过各种数据对比,制订了各类指标与目标,特别是建校百年力争排名进入全国百强,也就是通过18年的努力恢复学校曾经的地位,这样的壮志豪言相当振奋人心,虽然与江苏大学2018年进入全国60强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学校敢于公开承认目前的发展状况,勇于制定发展目标,从务实角度来讲对学校未来走向也确实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一流造船大学研究报告(节选)
----一流造船大学内涵、指标及路径思考

一、一流大学的内涵与层次(略)
二、国内船舶类高校排名及分析
1、国内船舶类高校的选取
依据网大(netbig)和武书连排名中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院校,共计16所。另外海军工程大学尽管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博士点,但涉军,不宜比较,也没有具体数据。其他新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校如浙江大学,由于没有具体数据,也无法选取比较。
2、网大船舶类高校排名及分析
(1)我校在网大(netbig)的总体排名
依据网大(netbig)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开发表的数据,我校近几年的总体排名情况如表所2.1所示。总体而言,十年来我校在250名前后波动,近三年有所上升。
表2.1 江苏科技大学大学排名趋势表[网大(netbig)]
年份
2004
2005
2007
2008
2011
2013
排名
225
286
228
236
279
267
升降
下61名
升57名
降8名
降43名
升12名
(2)网大(netbig)船舶类高校总体排名
依据网大(netbig)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开发表的数据,船舶类高校2013年的总体排名情况如表所2.2所示。
表2.2 网大(netbig)船舶类高校总体排名情况
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类型
综合实力
(排名)
与上年比
升降次序
1
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
7
↓1
2
华中科技大学
理工
16
--
3
大连理工大学
理工
24
↓2
4
天津大学
理工
18
↑4
5
华南理工大学
理工
31
↓2
6
武汉理工大学
理工
64
↓2
7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
55
↓2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理工
47
↑1
9
大连海事大学
理工
97
↓2
10
集美大学
综合
315
--
11
上海海事大学
理工
184
↓6
12
江苏科技大学
理工
267
↓2
13
重庆交通大学
理工
232
↓2
14
大连海洋大学
农业
364
↓4
15
浙江海洋学院
农业
417
↓3
16
山东交通学院
理工
559
↓1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6所船舶类高校是“985”,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是“211”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是工信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排名前十中有九所大学(除中国海洋大学)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
另外,还有高起点新办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学校,比如浙江大学2009年成立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现改名为海洋学院,正在舟山建新校区,核心学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而且起点非常高。
可见,涉船类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校如果不能跨越式发展,我们将来有可能被边缘化,离目标越来越远。
(3)网大(netbig)船舶类高校分类排名
网大(netbig)排名中,共有六个分类项目排名,具体如表2.3所示。其中我校排名滞后明显的指标有教师资源,仅排名575名,与总体排名差距很大,应该成为我校创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需要率先突破的指标。相对排在前面的指标是物资资源(排名185)和学术成果(排名204)。
表2.3 网大(netbig)船舶类高校分项排名情况
序号
学校
名称
声誉排行(排名)
学术资源(排名)
学术成果(排名)
教师资源(排名)
物资资源(排名)
学生情况(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学
4
13
2
6
10
14
2
华中科技大学
14
41
13
13
10
30
3
大连理工大学
31
33
15
30
35
7
4
天津大学
4
13
2
6
10
14
5
华南理工大学
42
47
33
41
22
39
6
武汉理工大学
90
70
93
47
42
59
7
中国海洋大学
31
70
70
41
129
48
8
哈尔滨
工程大学
29
96
70
72
47
18
9
大连海事大学
119
134
132
33
115
93
10
集美大学
--
403
244
372
166
351
11
上海海事大学
--
194
244
372
115
137
12
江苏科技大学
--
281
204
575
185
220
13
重庆交通大学
--
244
244
372
115
263
14
大连海洋大学
--
336
--
174
670
295
15
浙江海洋学院
--
460
310
522
231
484
16
山东交通学院
--
460
592
669
387
484
依据netbig网大中国大学排名。海军工程大学有博士点,但涉军,不宜比较。
3、武书连船舶类高校排名及分析
(1)我校在武书连排行榜的总体排名
按照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我校排名248名,与网大(netbig)的排名接近,从高校类型来看,我校属于工学类,属于教学研究1型。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主要船舶类高校类型及综合排名表(武书连)
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类型
参考类型
综合实力(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
理科类、研究1型
4
2
华中科技大学
理工
综合类、研究2型
11
3
大连理工大学
理工
工学类、研究2型
20
4
天津大学
理工
工学类、研究2型
21
5
华南理工大学
理工
工学类、研究2型
24
6
武汉理工大学
理工
工学类、研教2型
43
7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
理科类、研教1型
59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理工
工学类、研教1型
64
9
大连海事大学
理工
文理类、教研1型
164
10
集美大学
综合
文理类、教研1型
228
11
上海海事大学
理工
文理类、教研1型
240
12
江苏科技大学
理工
工学类、教研1型
248
13
重庆交通大学
理工
工学类、教研1型
254
14
大连海洋大学
农业
理科类、教学1型
407
15
浙江海洋学院
农业
理科类、教学2型
409
16
山东交通学院
理工
工学类、教学型
500
(2)我校在武书连排行榜的分类排名
按照武书连的分类排行榜,在具体的六项排名中,我校排名中教师水平和教师绩效相对排名较差,仅为C+,给总体排名带来不利影响。具体如表2.5所示。
表2.5 主要船舶类高校分项排名表(武书连)
序号
学校
名称
人才培养
(排名)
科学研究
(排名)
教师水平
(排名)
教师绩效
(排名)
新生质量
(排名)
毕业生质量(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学
4
4
7/A++
7/A++
4/A++
7/A++
2
华中科技大学
10
12
30/A+
22/A+
26/A+
20/A+
3
大连理工大学
21
17
13/A++
12/A++
29/A+
16/A+
4
天津大学
20
20
15/A++
14/A++
21/A+
13/A++
5
华南理工大学
25
23
27/A+
28/A+
41/A
28/A+
6
武汉理工大学
35
47
97/B+
106/B+
85/B+
85/B+
7
中国海洋大学
62
57
55/A
52/A
68/A
56/A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65
61
72/A
77/B+
92/B+
73/A
9
大连海事大学
151
185
197/B
153/B
78/B+
134/B+
10
集美大学
209
265
D+
C
C+
C
11
上海海事大学
237
243
C+
210/B
142/B+
167/B
12
江苏科技大学
242
254
C+
C+
186/B
194/B
13
重庆交通大学
223
316
D+
C
193/B
C
14
大连海洋大学
400
378
C
D+
C+
C
15
浙江海洋学院
470
302
158/B
200/B
C
C+
16
山东交通学院
D+
D
(3)我校船舶类学科在武书连的分类排名
按照武书连的分类排行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类学科排名中,我校在列入排名的25个高校中,等级评为C,没有给出具体的名次;轮机工程在列入排名的19个高校中,等级评为C+,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名次。在我校排名之前的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由于学科发展不久,排名明显滞后,等级较差。需要特别之处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尽管学校总体排名仅为64名,但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轮机工程在学科排名中均为第二,而且同为次最高级A+。具体如表2.6所示。
表2.6主要船舶类高校海洋工程类学科排名表 (武书连)
序号
学校名称
船舶与海洋工程
轮机工程
备注
1
上海交通大学
第1名 ;A++/25
2
华中科技大学
B+/25
B+/19
3
大连理工大学
第3名; A+/25
4
天津大学
B+/25
5
华南理工大学
B/25
6
武汉理工大学
第4名; A/25
第1名;A++/19
7
中国海洋大学
E+/25
D/19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第2名;A+/25
第2名; A+/19
9
大连海事大学
B/25
第3名; A/19
10
集美大学
B/25
B/19
11
上海海事大学
D/25
B+/19
12
江苏科技大学
C/25
C+/19
13
重庆交通大学
E/25
E/19
14
大连海洋大学
E+/25
D/19
15
浙江海洋学院
C/25
C+/19
16
山东交通学院
E+/25
D+/19
注:依据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4、船舶类高校排名启示
(1)网大(netbig)和武书连的排名我校总体排名均在250名左右,表明250名的国内排名是我校现状,也是比较可信的。在列入排名的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25所高校中,我校在12名左右,如果考虑海军工程大学等没有参与排名的学校,我校的地位还要后移。
(2)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类学科排名中,在列入排名的25所高校中,我校排名在10名左右,相对比值在40%左右;在轮机工程学科排名中,在列入排名的19所高校中,我校排名在7名左右,相对比值也在40%左右。说明我校船舶类两大关键学科均排名在三分之一之后。
(3)我校归类为教学研究1型大学,按照此分类的划分,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为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创新型人才为辅,本科生比例高于研究生比例;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为技术应用研究为主,技术创新研究为辅;在服务社会方面,表现在先技术应用再技术创新,技术应用的贡献要比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如果要建设一流造船大学,在保持应用型特色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创新方面的比重。
(4)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指标我校得分均为0。导致我校教师资源或教师水平、教师绩效分值大幅下降,也是我校总体排名不前的最大原因。
(5)在学科建设方面,硕博士点数、国家重点学科数以及研究生比例是导致我校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核心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需要尽快突破,否则一流造船大学的立足点不牢。
(6)物资资源(185分)我校分项得分还是相对比较好的,说明我校有跨越式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新校区建设到位,相信此分值也会有所提高。
(7)学生情况(排名220)或毕业生质量(194/B)相比总体排名要好,我校毕业生社会欢迎度和社会贡献度相比要好,建设本科一流大学指标相对基础要好。
三、国内重点船舶类高校核心指标比较
1、国内重点船舶类高校的选取
从网大(netbig)和武书连排名选取的16所高校中,进一步选取综合排名在我校之前,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专业也排在我校之前,而且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九所高校,进一步收集调研涉及高校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进行比较,以期找出和发现我校存在的差距和追赶的目标。
2、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级指标为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和教学成果,分别各有二级和部分三级指标。如附表3所示。为了具有可比性和数据准确性,部分指标采用年度或近二年指标,如国家级科研项目、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人数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数采用可查的2012、2013、2014年三年指标。
3、指标数据调研
通过相关资料库、网络和电话咨询有关学校,收紧整理成附表3的资料数据。
4、指标数据分析
(1)我校明显有差距的指标
通过对十所高校的数据比较,我校明显存在差距的指标有:
两院院士(含双聘)人数。我校没有,比较弱的集美大学有5位。其他国家级人才和省级第一层次人才均没有。
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以上创新团队没有,省级由于各个省市认定方法不同,无法比较。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仅有2个,特别是缺少“一流造船大学”的标志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教学成果方面差距也很大,尚未实现突破。
(2)我校有较大差距的指标
国家优秀博士论文,由于我校博士生毕业人数少,尚未实现突破,可比性差,但优秀硕士论文我校也明显偏少。
重要论文数量明显偏少。
5、重点船舶类高校核心指标比较启示
重点船舶类高校数量尽管不多,但都是“985”和“211”高校(除集美大学),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校。客观而言,除集美大学之外,我校与其他八所高校的差距较大,追赶跨越不易。因此,我校战略应为创建特色性一流造船大学,非追赶型一流造船大学。
学校必须提档升级,国内排名250名要成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实名难副。
四、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内涵思考
1、造船大学基本特征
(1)涉船涉海骨干学科、专业全覆盖、最齐全;
(2)培养的毕业生在船舶行业中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名利前茅;
(3)是国内船舶与海工领域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
(4)学校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主要集中在船舶工业领域,而且在科技成果与产品成果方面有突出贡献;
2、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层次内涵思考
表4.1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层次内涵表
序号
层次
分类
备注和说明
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层次内涵
1
国际与国内
国际一流大学
清华、北大等九所大学
国内一流大学
部分高校有该提法
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2
综合与行业
综合性一流大学
部分高校有该提法,但相对少
行业性一流大学
有部分,但也不多
多科性一流大学
提法的高校相对多
面向造船、以造船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的多科性一流大学
3
地方与全国
国内一流大学
部分高校有该提法
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区域性一流大学
部分地方综合性高校有该提法
4
研究与教学
研究型大学
国际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国内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
研究教学型大学
国内一流大学部分提研究教学型大学,
2033年实现一流造船大学,应该达到研究教学型大学层次
教学研究型大学
很少提一流大学
教学型大学
没有提一流大学
5
国内综合
排名
50名以前
提创国际一流大学为主
50-100名以前
部分提创一流大学为主,很少部分提创国际一流大学
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国内综合排名应该达到100名之内,至少确保150名之前。
100-150名以前
部分提,部分以提创行业或区域一流大学为主
150-200名以前
很少提创一流大学,少部分提创国内一流大学
3、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内涵
以服务我国船舶工业和海军现代化为使命,通过开创性的研究和教学,倡导一流的办学理念 ,形成一流教学氛围 ,彰显一流的船舶特色 ,具有一流的船舶科技成果 ,拥有一流的服务船舶工业能力,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涉船涉海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船舶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4、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具有的内涵特征
(1)办学理念一流。具有一流的船舶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至少属于研究教学型大学。学校综合排名要达到100名左右。
(2)优势学科一流。船舶类学科全面实现国内一流。涉船涉海特色学科一流(船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等),优势学科一流(材料焊接、管理科学、蚕学)。其中必须有2-3个涉船涉海学科达到国内顶尖(前三,A+以上)、国际知名,其他涉船涉海和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一流(等级A以上),船舶行业特色非常鲜明。力争船舶工程、轮机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学(蚕学)四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前1%。
(3) 涉船涉海类的人才队伍一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至少有重量级涉船涉海的大师级人才,同时还有一批涉船涉海类的其他国家级人才。
(4)行业内有重要的话语权。涉船涉海领域的人才在国内外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在国际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领域的学术组织、专业委员会有地位。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基地之一
(5)涉船涉海领域的研究成果一流。涉船涉海领域有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并产生了具有重要地位的涉船涉海领域的研究成果。
(6) 涉船涉海领域的人才培养一流。船舶工业行业内有一批杰出校友,校友中还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将军、企业家。
(7)涉船涉海领域的研究设施条件一流。具有一流的涉船涉海类研究设施和研究平台,齐全的涉船涉海类标准库、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具有相匹配的大学图书馆。
(8)涉船涉海本科教学一流。具有培养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的一流本科教学体系、设施和实习基地。
(9)船舶与海工应用技术一流。形成一流的服务船舶与海工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能力。
5、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定位思考
(1) 定位。以服务船舶工业为己任,船舶特色非常鲜明,服务造船行业能力非常突出,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游艇制造、海军装备)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涉船涉海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 目标
到2023年建校90周年,在局部领域率先形成突破,初步建成“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到2033年建校百年时,把江苏科技大学建设成船舶特色鲜明、研究教学型、多学科协同发展、学校总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0位,建成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3) 战略
由“内涵发展”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变。内涵是核心、特色是生命。
由“工管蚕学优势”向“涉船涉海特色优势”转变。在保持工科、管理和蚕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工科中涉船涉海类学科的跨越发展,使得我校的船舶特色更加鲜明,成果更为显著,学科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学科交叉、融合集成,进一步把涉船涉海学科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推动学校各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
涉船涉海类学科和专业由“点线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全覆盖”发展之路,实现船舶特色学科专业的深度、宽度和水平的统一。船舶特色学科专业有深度:涉船涉海人才培养实现本硕博全覆盖;船舶特色学科专业有宽度:涉船涉海学科专业实现全覆盖;船舶特色学科专业有水平:涉船涉海学科专业水平实现国内一流。
五、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指标内涵思考
1、总体指标内涵思考
结合我校三年任期目标指标,对照目前排名60左右院校的基本情况,展望2033年的发展前景,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建设指标体系如附表1所示。
其中一级指标为六个: 人才队伍、学科水平、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设施条件。形式上分为常规指标和特色指标,通过量化数值和内容说明定义指标。
“人才队伍”常规指标由“院士”、“其他国家级人才(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优青等)”、“省级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等组成。特色指标由“船舶类大师级人才”、“ 学术组织代表级人员”和“行业内一流科研团队”等组成。
“学科水平”常规指标由“学科排名”、“博士点覆盖率”和“硕士点覆盖率”等组成,特色指标由“特色学科排名”、“特色学科博士点”和“特色学科覆盖率”等组成。
“科研成果”常规指标由“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奖”、“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水平” 等组成,特色指标由“国防军工项目”、“船舶装备核心技术”和“涉船涉海产品及系统”等组成。
“教学水平”常规指标由“专业建设水平”、“国家级教学成果”和“学生创新成果”等组成,特色指标由“船舶、海工、航海类学生创新成果”和“涉船涉海类本科教学水平”等组成。
“社会影响力”常规指标由“学校综合排名”、“杰出校友”和“媒体影响力”等组成,特色指标由“学术交流影响力”和“行业内校友影响力”等组成。
“设施条件”特色指标由“装备设施条件”、“涉船涉海类标准库和图书库”和“涉船涉海类公共平台”等组成。
2、人才队伍指标思考
到2033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至少要达到如下几个要求。
(1)第一层次人才。有一批涉船涉海学科和优势学科顶级人才。其中院士4-6人,全职2人以上,而且半数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人才;长江学者、杰青合计3-4人,千人计划3-4,其中半数亦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人才。
(2)第二层次人才。有优青、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0-15人,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人才。
(3)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4-6人,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人才。
(4)科研团队建设成果显著,形成国家级科研团队2-3个,省部级科研团队4-5个,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
3、学科建设目标思考
到2033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时,在学科建设方面至少要达到:
(1)涉船涉海学科(船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等)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3,优势学科(材料焊接、管理科学、蚕学)进入学科排名全国前5%。有3-5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
(2)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方面,2023年涉船涉海和优势学科基本全覆盖,2033年涉船涉海和优势学科全覆盖。
4、科研成果目标思考
到2033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时,在科研成果建设方面至少要达到如下几个要求。
(1)科研总量指标: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0亿元以上;年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200项以上,其中重点重大项目10--15项;其中,半数以上应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
(2)科研成果指标: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 10-12项,力争3-5项我校为牵头单位;累计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项)10-12项,我校全部为牵头单位;累计社会力量科技奖一等奖(项)15-20项,我校全部为牵头单位;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
(3) SCI、EI、ISTP排名进入100名以内。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
(4) 实验条件。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个以上。其中半数以上为涉船涉海特色学科领域。
5、教学建设目标思考
(1) 拥有国家级(建设)专业20个,其中涉船涉海专业半数以上。
(2) 拥有国家级平台(建设)及荣誉累计30个以上,其中涉船涉海专业半数以上。
(3)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获受理或通过认证15-20,其中涉船涉海专业半数以上。
(4) 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特等奖4-5个,其中涉船涉海专业半数以上。
6、其他建设目标思考
(1)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度目标。
(2)提升学校本科报考竞争力指标。
(3)提升杰出校友影响力指标。
六、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实现路径思考
1、建设路径思考
(1)综合排名建设路径
学校综合实力:netbig排名稳步提升
到2016年,实现由267名进入250名;
到2020年,实现由250名进入225名;
到2025年,实现由225名进入200名;
到2030年,实现由200名进入175名;
到2033年,实现由175名进入150名;
(2)人才建设路径
从分项指标看,教授资源明显滞后,拖了学校总排名的后腿,需要率先突破。人才资源建设路径:
到2016年,实现由575名进入500名;
到2020年,实现由500名进入430名;
到2025年,实现由430名进入280名;
到2030年,实现由280名进入230名;
到2033年,实现由230名进入200名;
(3)学校类型建设路径
到2016年,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到2030年,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
(4)优势学科建设路径
优势学科进入A级水平
到2020年,四个优势学科社会评价进入B级;
到2030年,四个优势学科社会评价进入A级;
(5)特色发展路径
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需要在特色发展方面有重大举措。
重点发展海洋装备研究院,迅速提升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
策划并参与ASEF(亚洲造船专家峰会)这一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其中之一的“人才基金”形式代表中国到国际上去交流。
扶持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产业经济研究所加强研究力量,深入行业研究,提升研究水平。
重点关注和扶持已有的成果及代表性人才;加强行业特殊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做好科技等产品包装和集成。
2、措施路径思考
(1)注重顶层规划保障
从建设目标、学科、专业、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做好学校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以知识传授教学体系与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通过重点工作牵引机制,重点工作决策领导小组明确重点工作内容,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切实做好重点工作推进,重点工作督查领导小组督查中国工作完成效果。
(2)学科布局优化保障
完善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统筹的学科框架;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以局部优势提升学校地位和扩大学校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
涉船学科群——优先发展,做强做优。发挥我校现有较为完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体系的优势,集聚机、电、管、材等多个领域省重点学科和校重点学科,建立我校优势学科群。
涉海学科群——积极培育,重点布局。适应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围绕海洋学科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面向海洋研究的国际前沿,积极布局,发展相关学科。
蚕桑学科群——强化特色,巩固地位。以桑、蚕、茧、丝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化生产重大关键技术,牵头组织全国或地区性蚕业科技攻关,巩固蚕桑研究国家队的地位,深化建设生物等相关学科。
人文社科及基础学科群——适度发展,夯实基础。重视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学科的建设,建设具有我校风格和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厚实的基础学科,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其他学科群——稳定规模,内涵建设。维持现有内涵发展,保持学位授权点的水平。
(3)学院优化重组保障
学校办学定位是多科性的特色大学,多科性不是综合性,不能按照十三个学科门类部署学校的布局。学校当前特色是船舶、蚕桑、国防,最突出的特色是船舶,船舶是主打方向。船舶特色从横向和纵向表述:横向包括最新表述的四块海洋运输、海洋开发、海事安全、海洋科考;纵向是船、机、电,按照专业来分,这是大船舶概念,要有不同专业的协同发展。
学院构建问题关系到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将按照新学院调整布局。本科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和基础,学生的主体是本科专业,按本科专业来构建学院。学院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学方面。工学是学校的主体,按照相近、有内在联系的专业类来构建学院。构建原则是要形成相互支撑,达到1+1>2的结果,不能因学院的合并而削弱了某个专业。机、电类成熟专业可构建大学院。
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学校的管理学科发展得很好,如要发展好经济学,可按照经济学学科门类,构建商学院或者经济学院。
理学方面。理学是学科基础,关乎学校发展。可按照理学学科门类,将数学、物理、化学甚至力学等构建理学院。
人文、艺术方面。人文、艺术类专业知识极其重要,关系到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可构建相应学院。
文学方面。发展外国语学院,丰富文学专业门类,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
(4)构建校园环境保障
高等教育大环境。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及动向;研究特色类大学尤其船舶类的一流大学现阶段发展动向;研究国内领先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动态;研究拔尖人才在相关专业的研究方向。
船舶工业发展环境。契合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契机,把握行业为学校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撑,在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和自动控制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软环境。争取上级领导、专家对学校发展的支持。
       地方环境。加强对镇江、张家港等办学点各项研究,学校发展渗透到地方经济、社会阶层中。
     附表: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请长按扫描指纹识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